再制造:一个多赢的产业为何发展不畅?

2012-12-21 09:01 关键词:再制造,产业发展

尽管再制造业被定为新兴产业,但与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所遭遇的热捧不同,更多的再制造企业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、旧件回收不畅、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,看到了发展的前景,却面临着止步于眼前的现实困境。

“我们的产品是‘再制造’,可消费者还是会误以为我们是搞维修和以旧翻新。”一家从事机电设备再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张经理对本报记者诉苦说。

更让张经理苦恼的是,他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疑问:再制造产品的质量能保证吗?“而且消费者也往往抱着‘新比旧好’的消费习惯,在选择再制造产品时有所顾虑。”张经理说。

张经理的苦恼并不是再制造业的个案。尽管再制造业被定为新兴产业,但与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所遭遇的热捧不同,更多的再制造企业看到了发展的前景,却止步于眼前的现实困境。

多赢的产业

“我国目前已经进入机械装备和家电报废的高峰期,据我们初步的统计,目前全国十年以上的传统旧机床已经超过了200万台,25%的工程机械是超期服役,报废汽车约500万辆,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。”在最近举行的第六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上,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刘斌洲作出了如此的表述。

以工程机械为例,刘斌洲透露,工程机械的保有量大约500万台,其中挖掘机120万台,如果每年报废5%,就是6万台左右。“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处理,它只能是一堆废铁,交给废铁收购站,然后交给钢厂,实际上这里面还有很多剩余价值被白白浪费掉。”刘斌洲惋惜地说。

在刘斌洲看来,一些机械设备如果超期服役会造成严重的问题,比如环境污染,比如造成燃料过分的消耗,造成跑冒滴漏以及安全隐患等。“但直接报废又造成大量资源、人工的损失,这就是发展再制造业的紧迫性。”刘斌洲说。

在国家循环经济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起草人之一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春平看来,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。再制造一台设备比新制造同样设备可以节约50%的成本,节约70%的材料,节约60%的能源。

以机床为例,据统计,目前国内机床保有量约有800万台,按国际上3%的淘汰率,每年接近24万台机床进入淘汰程序,占国内生产新机床的一半左右。如果充分利用废旧机床的床身、立柱等铸件,并对其进行修复改造,可节约70%的成本,从而实现循环生产。

而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086万辆,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539万辆。以每年报废汽车约200万辆计算,这又是一座亟待开发的“金矿”。